本报记者 苏浩 曹学平 北京报道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22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9.8%。其中,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到2022年年末,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有4400万人。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在2020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就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深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护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带来了关于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吴楠.jpg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

吴楠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由疾病和器官退行性变化引起的老年人失能、失智及照护不足问题逐渐凸显,亟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据《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地区共计参保16990.2万人,享受待遇人员120.8万人。根据现有试点情况,吴楠认为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长护险覆盖范围有待扩大。首批长护险制度试点启动于2016年,需加快试点工作的总结,推进长护险在更大范围惠及百姓。

第二,服务供给模式仍需创新。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险模式,仍存在服务供给模式较单一、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参与模式仍需不断完善和探索。

第三,基金筹资、支付面临难题。在试点过程中,基金筹资独立性较差,过度依赖医保基金划转;长护险待遇支付与筹资缺乏关联,激励效应不足;基金承压与基金冗余问题并存。

第四,护理人才亟待补充。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社会护理服务需求;且护理人员队伍呈现年龄偏大、专业素养偏低、岗位流动性偏高、外地务工人员偏多等特点,专业护理人员队伍亟须建设。

该如何推动长护险服务可持续发展?对此,吴楠建议,首先,加快推广全国长护险服务,促进民生政策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快对各试点地区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总结,进一步明确底层逻辑设计,促进筹资、评估、待遇支付、制度衔接等重要环节的工作推进,扩大长护险制度的实施范围,提升长护险的保障效率和可持续性。

其次,创新长护险保障模式,提升服务供给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部门、商保企业、养老机构形成合力,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社商合作”的社会保险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类施治、精准服务,丰富长护险综合保障服务内涵。

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鼓励、培育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市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协作机制,推广“亲情照护”“邻里互助”等符合中国敬老爱老传统的照护模式,鼓励社区、居民、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养老服务中。

再次,精算管理基金筹资和支付,保障基金运行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基金筹集方面,建立以个人缴费、单位缴费、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引入等多渠道的长护险筹资机制,根据参保人群特点制定各主体缴费费率。划清与基本医保基金的边界,建立独立基金池,降低对医保基金的依赖,统一收费、管理和调配;在待遇支付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在基金管理方面,通过精准核算、动态调整,兼顾“收”“支”两条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障基金平稳运行。

最后,加强照护服务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做好配套政策保障,打通养老护理职业发展通道,分类培养人才,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切实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提升职业认同感;也可依托高校资源进行职业化培养,支持和鼓励职业高校相关专业课程定向培养养老护理行业人才,针对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再深化的培训机会,对进行职业化培养学习的人进行一定比例的费用补贴;建立养老护理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持证上岗率,健全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水平评价体系。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